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雨量監測報警系統:實時追蹤內澇形成的“降雨誘因" JC-SW2 山東九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
捕捉內澇觸發因子
系統實時監測降雨強度(如10分鐘雨強、1小時雨強)、累計雨量及降雨時空分布,精準識別內澇的直接誘因——短歷時強降雨(如1小時降雨量超50mm)或長歷時累積降雨(如連續3日降雨超200mm)。例如,在城市低洼區,當監測到“30分鐘內降雨量達40mm",可預判15分鐘后可能出現積水。
通過分布式監測點(如易澇區周邊、排水管網入口)數據,定位降雨集中區域,判斷內澇風險的空間分布(如“城東片區降雨量是城西的2倍,內澇風險更高")。
關聯降雨與積水的動態關系
結合水位監測數據(如地埋式積水儀、河道水位計),建立“降雨量-積水深度-上漲速度"關聯模型,量化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內澇響應(如“每增加10mm降雨量,某路段積水深度上升5cm"),實現對積水形成過程的動態追蹤。
動態追蹤內澇發展趨勢
實時監測積水變化
系統通過雨量數據與水位數據的聯動分析,實時追蹤內澇的發展速度(如“某區域積水深度5分鐘內從10cm升至30cm")和影響范圍(如積水從道路蔓延至周邊小區),為應急處置提供動態依據。
對關鍵區域(如隧道、地下車庫、立交橋下)設置“雨量-水位雙閾值預警",當降雨量觸發內澇風險閾值時,同步啟動水位監測,雙重驗證內澇發展狀態,避免單一數據誤判。
預測內澇消退時間
基于實時雨量變化(如雨強減弱、降雨停止)和排水系統能力(如泵站抽排效率),結合歷史數據模型,預測內澇積水的消退時間(如“當前雨強減弱至5mm/h,預計2小時后積水消退至安全水位"),輔助交通管制、人員疏散等決策。
精準定位內澇風險區域與薄弱環節
鎖定高風險點位
通過電子地圖可視化展示各監測點的雨量、積水數據,用顏色標注風險等級(如紅色代表積水超50cm,黃色代表30-50cm),直觀定位內澇嚴重區域(如“XX路與XX橋交叉口積水達60cm,為當前最高風險點")。
結合歷史內澇記錄,識別“反復出現內澇的區域",分析其與降雨的關聯性(如“該區域每次遭遇小時雨強超40mm必澇"),為排水設施改造提供靶點。
識別內澇形成的“鏈式風險"
追蹤降雨引發的連鎖反應:例如,山區強降雨導致水庫泄洪→下游河道水位上漲→城市低洼區排水受阻→內澇加劇。通過系統數據可追溯各環節的關鍵節點,明確內澇的主要成因(如“本次內澇主因是水庫泄洪與本地降雨疊加,而非單一排水能力不足")。